(相关资料图)
6月30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与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发布《中国三大重点区域气候行动力评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最新低碳转型成效解读》研究报告。
研究发现,尽管存在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方面的差异,但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增强区域与地方竞争力,三大区域大部分省市都选择了绿色低碳产业,加大对于新能源汽车、储能、新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的支持。
粤港澳地区的低碳发展水平在三大区域中最高,报告提到这主要是因为其良好的能源低碳化和产业低碳化水平。粤港澳的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碳强度)和人均碳排放均为三个地区中最低;其中香港和澳门能耗总量小、对区域影响较小。
电力系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提升了粤港澳区域的低碳发展水平。报告显示,粤港澳三地、整个南网区域在电力互联互通方面合作较为紧密。南方电网区域目前建成“八交十直”西电东送大通道,粤港澳大湾区受入的年送电量,相当于减少了大湾区5700万吨标煤消耗。
其中,长三角区域是新能源企业总部落户最多的区域,共有1680家新能源企业,其中江苏省有932家,浙江省和上海市各有300多家,安徽省有约100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基地在长三角地区分布数量也最多,共有108个,江苏一省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基地数目基本与整个京津冀区域总数持平。
就京津冀地区而言,报告显示该区域在科技创新协同、产业低碳化发展方面和另外两个区域有一定差距,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仍需进一步优化。
数据显示,2020年,该区域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为三个区域中最高,接近3.9吨/万元,长三角地区仅为约1.7吨/万元、广东仅为1.2吨/万元。报告提到,北京以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消费耗能为主、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较低,但由于河北的能耗主要来自第二产业,特别是钢铁、建材、黑金、非金等高耗能产业,京津冀的整体平均排放强度偏高。
“根据我们研究搭建的评估体系,京津冀、特别是河北和天津的产业有大量的传统两高产业,这也导致整个地区在低碳发展水平维度分低一些。”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资深项目主任谢雯雯告诉界面新闻。
谢雯雯同时表示,京津冀在低碳转型当中的“双碳”目标和政策、能力建设和保障方面在三区中表现最优。这主要源于京津冀在制定了最严格的煤炭总量、煤电控制目标的同时,其设定的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目标是三个区域中最高的;从能源项目投资上看,研究统计梳理了三大区域省级重大项目清单,京津冀“十四五”以来低碳能源投资占比在三区排名中也最高。
关键词: